发布日期:2015-09-10 |
2015年夏季珠江口航次是由厦门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联合组织的海上调查研究。该航次聚焦于珠江口的缺氧区和淡水堆积区,研究其中的调控机制及生地化过程,特别是深入到沉积物-水界面研究沉积物对碳通量的贡献,与2015年夏季南海北部陆架航次形成同步观测,为项目的Riomar理论研究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 联合首席科学家:何碧烟,鲁中明,杨进宇
参加人数:共有6个课题组21人参加航次。
科考船:“科调”8号
一、 航次的科学问题
1、研究在复杂的地形及水动力条件(径流输出、海水入侵及潮汐)下,营养盐、无机碳、有机碳等参数的时空分布、演变及其对生态系统各相关参数的动态响应及反馈调节机制。
2、研究夏季丰水期河口外侧表层藻华和底层水体缺氧产生条件、发展过程及相互关系。
3、研究珠江口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的强度、控制机制及其在氮循环中的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对河口N2O释放的贡献。
4、研究珠江口营养盐和耗样氧有机物的来源。
5、研究珠江口沉积物-水界物质通量。
二、 调查时间与区域
于2015年7月5日到2015年7月18日在珠江口开展为期13天的调查。调查区域涵盖北纬21.5°E-23.2°E,东经113°N-114.5°N范围内的海域,设置7条纵断面(P, A, F1-F6)和3条横断面(B, C, L),共65个站位(见图1)。
图1 航次站位设置
三、 调查项目
主要观测参数包括温度、盐度、深度、和海流等基本水文参数,溶解氧、无机碳、有机碳、营养盐、碱度、pH、叶绿素(Chl a)等基本生物化学参数,以及风速、风向、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参数,并在选择站位研究沉积物-水界面物质通量、硝化细菌/古菌丰度,以及硝化作用、呼吸作用等培养实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