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5日,由项目(CHOICE-C II)和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MARCO)共同组织的南海北部及中部航次从厦门远海码头启航,该航次由厦门大学“嘉庚”号执行,项目成员郭香会副教授、程鹏教授及博士后谢聿原组成航次首席联合工作组。
本航次的主要研究区域集中在南海南部次海盆,关注南海次海盆生地化过程及水体垂直交换,航次站位如图1所示。航次共做5个大面站,2个重点站(SS1站7天,SEATS站4天),航次时间23天。SS1站(116 E, 14 N)位于南部次海盆的中心,SEATS是南海北部次海盆的长时间序列站。在重点站做水文、生化参数、湍流垂直高分辨率采样和连续观测,CTD采水测定生产力等生物参数和蛋白组学等;布放大体积泵采集不同深度的颗粒物,布放潜标(SS1站);glider观测(SS1站);布放/回收floating trap;生物拖网;光学参数观测,此外在SS1站附近做小断面观测(1000米以浅CTD和XCTD),研究亚中尺度过程。在大面站做CTD采水、湍流观测、生物拖网、光学参数测定等。比较南海南部与北部次海盆垂直方向生地化过程的差异。总采水量44496升。基本实现了航次目标。此外,在glider布放和回收时都做了CTD剖面观测和采水;Bio-Argo附近做了个1000米的CTD剖面和采水,用来做Bio-Argo传感器校验。
图1 调查区域和站位图
(绿色点是glider和Bio-Argo校验站)
|
|